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光明棋牌,光明棋牌下载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刘玉兰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在京接受表彰。这是继刘玉兰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荆楚好老师”、湖北先进工作者后的又一殊荣。
从教21年以来,作为教师,刘玉兰把培养学生作为她最大的责任,学生是她最大的骄傲;作为科学家,刘玉兰把养殖场作为主战场,将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推动解决养殖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是我最大的骄傲”
“培养学生是我最大的责任,学生是我最大的骄傲。”是刘玉兰的座右铭。
课堂上,刘玉兰总能将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生产实践一线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其深入浅出、接地气的讲授风格颇受学生欢迎。
但对于刚接触刘玉兰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并不理解。
考研上岸的喜悦还未消散,暑假还未开始,刘玉兰的研究生就会收到实习通知:到饲料厂、养殖场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开学后进行实习汇报,企业导师还要进行点评。对此,刘玉兰表示,实习能深化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为入学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每10天精读1篇本领域最前沿的英文文献,每2周进行1次英文学术报告已成为刘玉兰对研究生的基本要求。“一年精读30篇文献,三年就是90篇文献。只要认真坚持下来,定会提高英文文献阅读能力、专业能力,拓展科学视野。”刘玉兰说。
在刘玉兰的潜移默化感染下,学生们对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近三年,她所带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超过60%学生考取了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除了为学,刘玉兰也身体力行地教学生为事、为人。
十多年前,当得知班上一名个子小小、腼腆内敛的男生希望成为科学家,但成绩并不突出,怕别人知道笑话他后,刘玉兰鼓励他勇敢追寻理想,做好充分的准备。半年后,在一场国外著名教授来校作学术交流活动中,这位大三学生用精心准备的、流利的英语请教了学术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立刻受到教授的青睐。后来,该学生如愿以偿进入国外著名学府深造,成为了行业精英。
每年考研前后,总有一群学生围绕在刘玉兰身边,请教择校、备考、选导师、选研究方向等问题。对此,刘玉兰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每个学生指导性建议,手机也经常打到没电。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恩师玉兰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师德高尚、行为世范及不懈之事业追求,学生如沐春风,终身受益……”,2020届研究生毕业生陈会甫在论文致谢词中表达对刘老师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毕业多年的学生在给刘玉兰的邮件中写道:“感谢您曾经的严格要求,我学到了很多,即使我现在不从事科研工作,但从您那里学到的严谨工作态度、良好学习习惯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依然让我受益终生。”
“把学生从什么都不懂的状态,带到会做科学研究,非常有成就感,比我获得科技奖的成就感要大得多。”刘玉兰如是说。
吃饭睡觉都在琢磨猪
2003年,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刘玉兰入职武汉轻工大学。
工作以来,刘玉兰一直奋战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这一领域,整天围着猪打转,就想着怎么能让它们吃得更健康,甚至吃饭、睡觉、做梦都在琢磨这件事儿。
曾经,在写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材料的时候,刘玉兰几天都没有思路。然而,在一个午夜梦回的时刻突然来了灵感,她赶紧爬起来,奋笔疾书,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稿就此诞生。
说到工作中的趣闻,刘玉兰分享了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事。有一次,在从养殖场坐公交车回家的路上,刘玉兰因一直琢磨着如何让研发的产品能更好地促进猪的生长,竟没注意到自己旁边的人都陆续避而远之,直到不经意间发现自己旁边的位置都空了。“当时也没想明白怎么回事,后来才想到应该是我身上太臭了。在猪场待了二十多天,自己已经完全闻不到猪臭味。”
作为武汉轻工大学畜牧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刘玉兰带领团队师生,针对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所面临的重大难点问题,在猪的营养与免疫、肠道生理功能的调控方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研究特色。
她先后8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件;连续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
问及她科研取得成功的奥秘,刘玉兰总结为:专注、执着、刻苦和永不言败。
产品覆盖全球26个国家(地区)
相比于科学家,刘玉兰更愿称自己为“饲养员”。
她常说:“实验室是我们的主阵地,养殖场是我们的主战场。发表高层次论文获得科技奖励固然很重要,但将这些应用到养殖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行业科技应用水平更重要。”
多年来,刘玉兰带领团队师生,一方面在实验室以仔猪为模型,将营养学研究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走在学科领域前沿;另一方面,深入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闻着猪粪臭,致力于将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她先后与湖北、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江西等地多个企业一起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知识创新与应用研究有机衔接,开发了母仔猪功能性脂肪、畜禽生理调控剂、畜禽免疫调节剂等系列新产品,有效改善了仔猪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降低了仔猪腹泻率和死亡率,提高平均日增重9%~18%,降低料重比9%~16%和腹泻率40%~60%,减少饲用抗生素使用量40%以上。
刘玉兰团队依托项目成果建立的包括仔猪免疫应激和肠道损伤无创评价方法构建、营养调控机制研究与调控技术研发、产品研制、推广应用等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决了仔猪饲养的瓶颈问题,在多个行业龙头企业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产业链的发展,产品覆盖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全球26个国家(地区)。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60.29亿元,新增利润6.95亿元,经济效益显著,为我国生猪健康养殖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深受鼓舞,也更坚定了我科教报国的信念。”刘玉兰表示,将以劳模精神为指引,坚守教学一线,立德树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执着科技创新,聚焦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弘扬工匠精神,带领团队深入产业一线,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